关于星欧娱乐

你的位置:星欧娱乐 > 关于星欧娱乐 > 诸葛亮刚逝世,刘禅连杀3位重臣,众人才明白过来:他一直在装傻

诸葛亮刚逝世,刘禅连杀3位重臣,众人才明白过来:他一直在装傻

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1:32    点击次数:199

嘉平元年,发生一桩轰动的事件:夏侯霸,曹魏的将领,突然投降了蜀汉。蜀国内许多人都在等着看刘禅处理此事的表现,这是对他的一次严峻考验。

为何这么说呢?

夏侯霸乃是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渊的次子。夏侯家族与曹操本就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。更有趣的是,夏侯霸的母亲和曹操的妻子丁氏是姊妹,按照关系来算,他理应称曹操为姨父,曹丕为表哥。

夏侯霸之所以离开曹魏投奔蜀国,并非别的,只因他在曹魏已无立足之地。嘉平元年(249年),司马懿挑起政变,曹魏权臣曹爽遭到诛杀,夏侯家族作为曹魏的支柱自然被排斥,面临被消除的危险。

于是,夏侯霸心神不宁,日夜不安,因此决定投奔曾经的敌人——蜀汉。

然而,这并非最重要的事情。更为重要的是,夏侯渊在蜀魏两国的汉中之战中被魏国大将黄忠一箭射杀。

杀父之仇,誓不与天共。在父亲去世之际,年少的夏侯霸泣不成声,满腔怒火。他紧握双拳,咬牙切齿,誓言道:“不报父仇,毫无人性。”

尽管他此次投降看似善意之举,实则在蜀国内部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,成为了蜀国的不稳定因素。

在那时,诸葛亮已经去世15年,蜀国的内政外交完全掌控在刘禅自己手中。

刘禅这个名字常常伴随一个形容词,“扶不起的阿斗”。许多人都对刘禅的才能心存疑虑,相信他无法管理夏侯霸这样的局面,所以众人都在等待看他出丑笑话。

首先,接待夏侯霸这位投降者,刘禅是否能够不尴尬地处理这一局面,是个难题。

但事实出人意料,刘禅的处理方式让人大跌眼镜。

《魏略》中记载,阿斗脸上带着微笑,积极与夏侯霸握手致意,他并没有回避两家恩怨,反而选择了主动提及。

阿斗非常真诚地说道:“您父亲是在战场上殉职,非我先人所为。”他的意思是,很遗憾,你的父亲是在两国交战的战场上战死的,这很正常。一是我们没有采取下三滥的手段对付他,二是他并非是被我家先人亲手所害。

此言一出,阿斗一只手拉着自己的儿子,欢快地说:“快来叫舅舅。”夏侯霸听了这句话,一头雾水,心想自己在蜀国怎么会有个外甥?

原来,阿斗娶了张飞的女儿为妻,而张飞的女儿又是夏侯霸的从妹。

蜀汉与曹魏自然是敌对关系,夏侯霸不太可能主动把妹妹许配给张飞。有一天,张飞无意间在树林里遇到了夏侯霸的妹妹,或许是因为略微饮酒,他失去了节制,冲动地做出了一些事情。

要不然,以张飞的外表,任何女孩也不会对他产生好感。夏侯霸本身也相当帅气,他的妹妹也不可能是丑陋之人。如果夏侯霸的妹妹并非容貌出众,按照遗传学的规律,张飞和她所生的女儿也不会有出色容貌,刘备也不会允许儿子娶她为妻。

不管怎么说,阿斗让儿子称夏侯霸为舅舅,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。这一举动立即拉近了双方的距离,过去的恩怨也轻松化解。

这一小插曲彰显了刘禅高超的情商。

他的管理能力再次让蜀国的人民刮目相看。

刘禅对待夏侯霸“礼遇有加”,使得这位桀骜不驯的武将愿意全心全意为蜀国效力,成为蜀汉后期的杰出将领。

在姜维征伐魏国的过程中,夏侯霸展现出非凡能力,在洮西战场上击溃了魏军,让其节节败退。

阿斗对待夏侯霸的策略与众不同,赢得了人们的钦佩。这表明他绝非人们所想的平庸之辈,他所谓的“傻”只是一种表象,是一种手段。

也就是说,刘禅不仅瞒过了蜀国的文武官员,甚至他的父亲刘备也未能看穿他的真实面貌。

刘备临终之际,刘禅已经16岁。按古代标准,他完全有能力独自执掌朝政,统领天下。

然而,刘备却留下托孤之言,将蜀汉的未来寄托给丞相诸葛亮。这是因为在他看来,儿子显得愚笨,智商低,无法应对各种复杂局面。

只有有诸葛亮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定过渡。因此,他将所有期望都寄托在诸葛亮身上,希望他全力辅佐刘禅。

刘备还嘱咐阿斗:“孩子啊,我去世后,你要把丞相当作是自己的父亲,事事听从他的建议……”

面对诸葛亮和另一位被托孤的大臣李严,刘备甚至说出了令人吃惊的话:“如果刘禅无法胜任,丞相,你可以取而代之,亲自当皇帝。”

当然,诸葛亮听到这番话后,既惶恐又感动,跪地连连叩头,汗水已将衣衫浸湿。他郑重承诺全力辅佐刘禅,誓言毫无二心。

有人根据此断言,蜀汉政权延续并不依赖于阿斗,而是完全归功于诸葛亮,但这种说法过于片面。

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去世,而蜀汉则在263年灭亡。诸葛亮逝世时,刘禅年仅26岁,诸葛亮只辅佐了他11年。

诸葛亮离世后,蜀汉未出现农民起义,也没有兵变,更未有专权权臣如王莽、董卓出现,刘禅依旧行使皇权。在接近三十年的时间里,保持如此状态并非易事。若刘禅真如人们所认为的昏君,早已被取代或成为傀儡,如同汉献帝一般。

并且,在诸葛亮在世时,阿斗能妥善处理两者关系,显示了其非凡才能。

诸葛亮在公众面前是蜀汉的丞相,在私下则是刘禅的相父(干爹)。他负责蜀汉的军政大权,刘禅应该完全信任他。

但如果刘禅是昏庸之君,身为皇帝,很难对诸葛亮敬而听之。纵使不言不语,私底下也会有怨言。一旦如此,小人就有机可乘,煽风点火,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就可能裂痕,难以和谐。甚至,诸葛亮为了蜀汉的稳定,或许会迫于压力,将刘禅排除在朝政之外。

然而,在诸葛亮执政十余年间,二者关系相对和睦,未出现任何矛盾。

或许会有人说,这是因为诸葛亮执政时表现过于完美,无可指责。

人无完人,即便是诸葛亮也会犯错。举例来说,他不顾天时地利,频频北伐,损耗了蜀汉的实力,这并非完全正确的决策。

刘禅对此也有所察觉,并不赞成这样的行动。然而,他内心深处一言不发,未有任何怨言流露于外。

总而言之,对于诸葛亮的失误,他表现得宽容大度,未有斥责之举,这是保持君臣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。

诸葛亮逝世后,阿斗不再依赖他人,而是自己主持国政。

他在执政之初即展现了非凡举措。

首要之事,废除了将军丞相合一的职位,设立尚书令、大将军和大司马三个职位,让大臣相互制衡,使军政分权。同时,他暂停了持续多年的征战,决定等待国力充沛后再考虑北伐。

他转变了战略重心,将注意力放在防范东邻吴国上。他提出:“待吴有所动作,我们则东西夹击,借机对其进行打击。”

随后,由蒋琬、费祎、董允等人主政,遵循刘禅的意旨,着手进行国家休养生息。对于支持北伐的姜维,也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,调整了北伐计划的节奏。

或许有人会说,这不是刘禅的功劳,而是这些官员有能耐。

但别忘了中国有句俗语:“一山不容二虎”,这三人才华横溢,互不服输,易导致内斗,若斗争激烈,将导致蜀国不稳,让曹魏或孙吴乘虚而入,摧毁蜀汉政权。

但事实上,并未发生这种情况。这说明刘禅在驾驭大臣方面颇具能力,懂得如何维持平衡。

批评刘禅无能的人可能会提及太监黄皓。

实际上,这反而说明了刘禅的控制能力。如果说黄皓是坏人,专权乱政,那么蜀汉必将陷入动荡,但这些并未发生。

而黄皓既没有如刘瑾那般贪污腐败,也未如魏忠贤那样专横暴政,更未如刘克明那样密谋叛变。

这表明,要么黄皓尚算不坏,要么刘禅能够掌控全局,防止宦官越位。

刘禅在掌权后,接连处理了三位重要大臣,这凸显了他的治国才能。

这三位大臣分别是李邈、刘琰和杨仪。为何刘禅要严厉处置他们呢?

表面上看,似乎是因为他们自食恶果,自寻苦果。

然而,实际上,刘禅这样做还有另外考量,即借此杀一儆百,巩固自身在朝中的威信,巩固皇权,避免出现像安禄山和董卓那样的强权臣侧。

李邈作为四川本土人,刘备政权对于当地人来说是外来的,这在益州权贵中产生了排斥情绪和不满。而李邈更是如此,他不仅心怀不满,还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,对刘备和诸葛亮皆不满。

在公元214年(东汉建安十九年),刘备夺取益州之后,重用了李邈,并任命他为益州从事。

然而,在一次宴会上,李邈公开批评说:“我认为将军夺取益州并不妥当。”

刘备问道:“既然你认为我不应当夺取益州,那为何你之前未去支持刘璋呢?”

李邈回答:“并非不愿支持,而是力量不足。”

刘备听后大怒,司法官员也愤怒不已,提议处死李邈,诸葛亮急忙出面求情,使其免于一死。

公元228年(蜀汉建兴六年),丞相诸葛亮因战败于街亭,打算处死马谡,李邈出面劝阻。然而,诸葛亮心生不悦,遣返了他到后方。

这些事件都突显了刘禅的执政能力。

公元234年(蜀汉建兴十二年),诸葛亮逝世,李邈在追悼会上直接诋毁了诸葛亮,称其掌控兵权,连续北伐,损耗了国力,对后主刘禅毫不尊重。他表示,诸葛亮的去世让国家不再遭受战乱,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,因此刘禅无需过度悲痛。

说实话,李邈并非小人,也不是奸臣,而是类似魏征、海瑞这样的直言之士,敢于坦率陈词。他的言论在很多方面击中了刘禅的内心,其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。

但是,如果刘禅不采取严厉行动,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。

诸葛亮为蜀汉尽心尽力,若此时刘禅对丞相遭到诋毁的言论置之不理,将会损害自身形象,忠臣岂会再有所依?这可是在人才仍在世的情况下。

而且,诸葛亮长期掌握军政大权,几乎一手提拔了朝廷大臣,如果不加妥善处置,这些重要大臣可能会在明暗之中搞事情,刘禅的皇位岂能稳如泰山?

因此,李邈很不幸地成为牺牲品,被囚禁并处以死刑。

他的下场,有点类似于在汉中之战中建议曹操克扣军粮,结果被处决的那位官员。

刘禅执行死刑的第二位官员是名叫刘琰的老臣,曾为刘备效力。

据称,刘琰的妻子曾被太后留在皇宫两个晚上,此事让刘琰怀疑后主对他不忠。回到家后,他不仅对妻子实施家暴,还对刘禅进行了诽谤。

得知此事后,刘禅果断地将他处死。

实际上,刘琰的死有些冤枉,但对于刘禅而言,这带来了不少好处。

处决了并不应该被处死的官员,恰好凸显了皇帝的专断,尤其对于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君主来说,这种行动显得十分必要。

这一举动改变了官员们对后主的看法:原本认为他懦弱、愚蠢,实际上却并非如此。看来后主一直在伪装,未来官员们必须小心对待。

刘禅最终处死的第三位重臣是杨仪,这位在蜀汉备受尊敬的重要人物,也是诸葛亮一手培养和提拔的干部。

然而,诸葛亮去世后,杨仪多次对刘禅提出激烈的建议,言辞非常不敬,这让刘禅感到受到冒犯。作为回应,刘禅对杨仪进行了降职流放。

但杨仪并未安静下来,他继续上书诋毁皇帝。刘禅大为愤怒,将其下狱,最终杨仪选择自杀。

实话说,这三位大臣的死都有些冤枉。或许你会认为,这不正好证明刘禅是一个无能的昏君吗?

然而,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个时间节点:刘琰和李邈在234年去世,恰逢诸葛亮刚刚离世。而杨仪则是在诸葛亮去世的第二年,即235年去世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这之后刘禅没有再采取类似行动。这表明他的行为不是无意识的。在特定时期,刘禅为了向大臣们显示自己的权威,才让这三人成为牺牲品。

刘禅对待重臣的处置方式确实值得质疑,后人对此也有不同看法。但从刘禅自身的角度来看,他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必要的,对蜀汉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。

至少可以说明,刘禅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,而是隐藏深沉的性格。

遗憾的是,蜀汉所处的地理环境注定了其无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。即便是拥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丞相,也未能完成北伐的壮举,因此我们又何以苛求刘禅呢?

能够将蜀汉维持30年,在最后关头为黎民百姓着想,主动投降,并且最终得以善终,实属难能可贵。